两天后,在某饭店包厢里,我见到了马上80大寿的竺老爷子。老爷子穿件灰色的短袖衬衫,坐下来腰杆笔直,用带点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说,你问吧,我来回答。
数不清的精彩进球,说不完的恩怨情仇,一切都历历在目。谈到曾经的辉煌战绩时,老爷子神采飞扬,提到伤心处,却几欲落泪。来湘55年,弹指一挥间。
分别时才知道,竺老爷子是自己开车来的,又自己开车回去。彪悍的人生,不需要拐棍。
(一)
“
球技好,身体素质也很棒,有点像现在的C罗。他不到16岁时,跳远就能跳6米5了,而当时的全国记录,也才6米94。
我问竺老,自己20多年职业足球运动员生涯中,总共进了多少球,他说,可能有200多个吧。
作为前锋,这个数字听上去感觉挺少的,但由于那个年代没有联赛,每年的专业比赛,也就那么一二十场(最多三四十场),中间文革还断了几年,所以进球数绝不可能像现在的职业运动员那样多。
当然,这只是专业比赛进球,业余比赛要算上,那就远远不止。比如他在湖南队跟常德队打比赛,20:0,他一个人进了11个。
竺老这辈子记忆最深刻的一脚射门,并没有进。那是有一年在劳动广场,湖南队跟新加坡国家队打友谊赛,那场球竺义功司职中卫,对方守门员开大脚,球直奔他而来,只见他用脚弓一停,球直直的弹起来,他不等球落地,直接拔腿一脚凌空抽射……球疾速划过一道漫长的弧线,直奔新加坡队大门而去。对方门将吓得赶紧后退,一个踉跄,摔倒在球门里。
结果,球“嘣”的一声打在横梁上,弹出20米远。
要知道,当时竺义功可是在本方后场,60多米的距离,这球要是进了,那可真是世界波中的世界波。
现场观众们惊呼,然后放肆鼓掌,他们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射门。
对平时专职前锋的竺义功而言,这样的射门也是灵光一现,条件反射一般的,没有经过任何思考。他最擅长的进球方式,还是过人后再射门。从童年时代起,过人和射门,这两个动作就让他无比着迷,这样的进球,是最让他有成就感的。
竺义功祖籍浙江宁海,1939年出生在上海。他家附近就有足球场,小时候经常跟院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踢球。他父亲也热爱足球,没事就带他和他哥哥一起踢。
跟巴西街头那些贫穷的孩子不一样,竺义功小时候踢的就是正经的皮球。只不过那球打足气以后,还必须把充气的嘴子用线绕起来再塞进去,才不会漏气。
直到1954年,匈牙利足球队访问中国,他们带来了一种新式足球,不用缠什么线,一根针插进去就可以打气。从那以后,中国才开始有了这种足球。
上海的足球氛围相当浓厚,从1920年代起,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的联赛。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球星李惠堂,就在上海踢了十几年。
每次有这种高水平比赛,父亲都会带竺义功两兄弟去观战。
到了十几岁时,竺义功已是附近闻名的小球王了,在家门口那块场地上,基本没有对手,盘球,过人,打门,总是无人能挡。
只可惜那时候没有职业球队的球探,不然竺义功的命运就会被改写。
竺义功球技好,身体素质也很棒,类似于现在的C罗。他不到16岁时,跳远就能跳6米5了,而当时的全国记录,也才6米94。
而且,他的功课也很好,跟现在很多体育生不一样,他特别爱学习,成绩名列前茅。
1954年,竺义功初中毕业,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的中等专科。
每天上午上完课以后,下午3点开始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。竺义功选的并不是钟爱的足球,而是跳远。毕竟容易出成绩。
但从一年级开始,就有足球课。足球课上,老师见竺义功踢得这么好,很惊奇,要他请个假,过两天来参加北京的中专联赛。
竺义功当然乐意。第一场比赛,他们院对北京土木工程中专,1:0赢了,唯一一个进球就是竺义功打进的。这一来,教练更不干了,赶紧挖墙脚,把他从田径队挖到了中专足球队,并马上成为了队内的主力前锋。
进中专队后第一场学校内部联赛,2:0(或者3:0)赢了,两个球(或三个球)又都是竺义功打进去的。当时体院足球队教练看中了这个未满16岁的小伙子,直接把他招进了北京体院代表队。
进队后第一场比赛,对手是北京大学,北大主场,结果体院队4:2赢了北大。竺义功进了两个球。北大队里踢得最好的一个学生是中国足球名宿李凤楼的儿子,水平相当高。
中国体育活动家、足球界元勋李凤楼
后来竺义功代表北京体院队参加了北京的高校联赛,拿到了冠军。
1959年,第一届全运会之前,北京市举行运动会,竺义功代表北京高校联队,又拿了冠军。
这之后,竺义功成为了北京体育大学校队的主力球员。
虽然只是个校队,但在当时也算专业队,队员享受专业运动员待遇,于是,竺义功的足球运动员生涯正式开始了。
(二)
“
比赛结束以后,现场看球的中小学生把他抬起来,齐喊“铁腿”,一直把他抬到休息室。那时劳动广场的场地离休息室有一两百米远,他的腿都被掐肿了。
竺义功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日子是十分充实的。除了跟普通中专一样要上文化课,还有体育理论、卫生学、解剖学、心理学等课程,以及各个运动项目的专业理论,比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一倍。早上8点开始上课,上6个小时,下午训练。而晚上,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图书馆自习。在北体9年,他把国内能找到的所有有关足球理论的书都看过了,做了五六本笔记。“我这个人对学习情有独钟”,他说。
三年中专读完后,竺义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本校运动系本科。这是专门培养教练员的一个系。
竺义功英俊帅气,自然有妹子喜欢。他在图书馆自习时,认识了一个国家队的女子体操运动员,两人算是一见钟情,很快坠入爱河。这也就是后来竺义功的夫人。
学校每周六晚上有舞会,专业管弦乐队伴奏,竺义功和女朋友经常去跳舞。有时候是先去看一场电影,完了再跳舞。
本科毕业后,两人结了婚。
夫妇俩多年后在烈士公园的合影
1959-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,全国饿死不少人。但专业运动员没受太大影响,竺义功所在的队,每人每天都有半斤奶半斤肉供应,所以训练效果一直不错。
1963年夏天,湖南省体委的一个主任到北京体育大学人事处办公室找竺义功谈话。
主任说,现在毛主席的故乡体育想打翻身战,在北京体育大学和国家队的三大球,以及乒乓球、羽毛球、跳水、游泳等项目都找了一些教练和队员,而足球项目,就看中了竺义功。“你愿不愿意到湖南来,为主席故乡贡献一份力量呢?”
当时,北京体育大学校队准备还原成普通的学生球队,原专业队面临解散。于是八一队、北京队,甚至包括朝鲜国家队,都向竺义功抛出了橄榄枝。
而且竺义功来湖南的话,老婆孩子,都得一起跟来。这也挺麻烦的。
“你好好考虑一下。”主任说。
结果竺义功只考虑了半天,就答应了。
1963年8月20号,竺义功来到长沙报到。从此成为湖南省足球队的一员。
那个时候的湖南队,水平不高。竺义功记得他看过《羊城晚报》的一篇报道,是1962年湖南队在梅县和广西队的一场比赛,记者写道:“湖南队的防守,在广西队的进攻面前,如水银泻地,蝴蝶开花,防不胜防。”
竺义功来湖南队以后的身份是教练兼运动员,及场上队长。1964年,湖南队去武汉参加全国联赛中南赛区比赛。碰到广西队,打平了,这是湖南队第一次跟广西队打平。
其他队都赢了,但是输给了实力强劲的湖北队。
1965年,广西队来长沙访问比赛,在劳动广场打了一场表演赛,结果湖南3:2赢了广西,“这是湖南队历史上第一次赢广西队,这三个球都是我打进去的。”
比赛结束以后,现场看球的中小学生把他抬起来,齐喊“铁腿”,一直把他抬到休息室。那时劳动广场的场地离休息室有一两百米远,他的腿都被掐肿了。
第二届比赛,湖南队除了和湖北队打平之外,其他比赛全胜,这也是第一次和湖北队打平。
两届中南赛区比赛合起来,湖南队打了第二名,这是湖南历史上的最好成绩。
(三)
“
每次他一带球过人,教练就放肆喊“别过了,赶紧传”,好几次话音刚落,咣,球进了。
竺义功来长沙以后,全国还有不少队来挖他,如辽宁、江苏等。但他都没动心,既来之,则安之。
湖南省体委分了他一间16平米的房子,就在烈士公园附近的一栋筒子楼里,一家三口住。没事去烈士公园走走,还挺舒服的。
工资待遇方面,人事处的来找他谈,他说他在北京是助教级别,一个月56元。
人事处的同志说:“既然是中央来支援我们足球事业的,只能升,不能降啊!”于是给他一个月59元,爱人搞体操,同样也是这个数。
这在那个年代算中高收入了,何况还有伙食补贴。
文革期间,比赛和训练都停了几年。1968年阿尔及利亚的技术工人来湖南建湘瓷厂学习技术,小伙子们想踢球,找不到对手,临时把湖南队叫过去。当时竺义功还在接受审查,跑去咣咣进两个球,2:1赢了对手,又回去继续挨整。
1972年,全国恢复了大量体育比赛。6月份举行了五项球类运动会,当时竺义功还在接受审查,没资格参加。10月份,他终于自由了,这时全国分为四个赛区打联赛。这一次,湖南队1:0击败了湖北队,并夺得了冠军,再次刷新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。竺老说:“这相当于全国前四名的水平。”
打湖北队的赛前准备会上,教练刚说了一半就被竺义功打断(他有兼职教练员的身份),他说:“停停停,这样不行,你听我的。”他把教练拉到一边,如此这般说了一通。教练听了他的,重新安排战术,果然赢了。赢了之后,队里面也没有什么庆祝活动,只是给竺义功记了个二等功。
1973年的全国联赛,湖南队拿了第六名。
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体操比赛现场
还有1975、1979两次全运会的比赛,对竺义功而言也是意义重大。1975年,他打进上海队一个球,把上海队淘汰,让湖南队小组出线去北京参加决赛圈的比赛。上海队有个队员是他的好朋友,也是国家队的前卫。打完这场比赛后,竺义功到北京还专程去他家里道歉。
第二次在沈阳,1979年,第四届全运会,竺义功也是一脚进球战胜湖北队,又把湖南队送去了北京。
“我们那一代球员堪称湖南足球史上的黄金一代。不仅能经常打进全国前十名,而且敢跟强队叫板,比如北京队、上海队、八一队,都曾是我们的手下败将,而这在以前,想都不敢想,湖南队一般小组就被淘汰了,也就相当于全国第20名左右的水平吧。”
我问竺老:“您踢得这么好,为什么没进国家队呢?”
竺老眼神一暗,轻叹了一声,说:“因为我这个人脾气不好,认死理,跟教练搞不好关系。”
他告诉我,在北京体育大学校队时,他有三个队友都进了国家队,而他作为最年轻的队员、绝对主力、场上队长,却没有他的份,“你说怪不怪?”
主要原因在于,竺义功当时看不起那个教练,觉得他水平低。在队里,竺义功是进球最多的队员,却老挨教练批评。每次他一带球过人,教练就放肆喊“别带了,赶紧传”,好几次话音刚落,咣,球进了。其他队员笑,教练被当场打脸,毫无颜面,不恨他才怪。
竺义功在湖南队一直踢到1979年,40岁半了,才挂靴。
根据竺义功自己统计,他来到湖南队以后的十多年,所有的专业比赛中,他的进球数占全队的40%,“这个成绩我觉得还是值得一提的。”
除了在赛场上拼搏,竺义功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没有停,体委并没有给他任务,他也没有相关职务,纯粹是业余爱好。
十多年内,他写了很多论文,还编了一本教材,叫《教练员必读》。其中有四篇论文在湖南的《体育科研》杂志当中发表,都是头版头条。另有十来篇论文得了科技进步奖。
(四)
“
有个伢子光用头颠球,就一次性颠了6000多次,45分钟,还是场上有人扔铁饼扔到附近把他吓一跳,才停下来的。
1979年,《体育报》一个叫黄河的记者提出,搞一个13岁-16岁年龄段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,很多省市响应。
最早开始搞的是八一队,广东、上海、北京等省市紧随其后。湖南是1981年才开始,由竺义功当教练。
去哪里选拔人才呢?湖南这边从1979年开始有厂矿子弟学校的比赛,总共30个队,开展得比较好,足球氛围很浓。再加上长沙、株洲、衡阳、湘潭的四个业余体校。竺义功看上的苗子,有小部分家庭不愿意让小孩专门去踢球,竺义功就上门去跟家长做工作,用诚意打动对方。
比较头痛的是,招不到高个子球员,队内最高的一个伢子叫钱志新,也才1米76。中卫身高不够,就会像这届世界杯日本打比利时一样,人家随便上个高个子前锋,你就只能望着他进头球,一点办法没有。
队内最高的钱志新1982年在师大南院
竺义功好不容易去外地找了几个1米8以上的苗子,也因为湖南队诱惑力不够,被北京队、辽宁队挖走了。
那就这些孩子吧,怎么练呢?竺义功的训练方式与众不同,训练时间很长,每周平均30个小时,但是训练强度并不大,半小时的身体训练,半小时的脚法训练,半小时的球性练习。主要就是打基础,把底子打好。
当年13-16年龄段的全国比赛,除了比成绩,还要比身体素质和技术,比赛成绩大概在全国3-6名之间,而后两项测试,湖南这批队员总是能拿第一。
技术测试里面有一项,是全身12个部位(头、肩、胸部、膝、脚背、脚内侧、脚外侧)颠球,顺序不能错,按顺序完成一次算一套。竺义功队里的孩子平均能做30套,最多的能做156套,创了全国纪录。
还有个伢子光用头颠球,就一次性颠了6000多次,45分钟,还是场上有人扔铁饼扔到附近把他吓一跳,才停下来的。
竺义功在给弟子们上训练课
那个能做156套12部位颠球的伢子,叫陈宏,是队内技术最好的,但个性也很要强。有一回跟上海队打,竺义功安排他下半场再上,因为他体力一般,下半场体能充沛,很有希望进球。但陈宏很不高兴,他在上海队有好多朋友,自己打替补,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,于是就来了情绪。下半场陈宏上场,一个闭着眼睛都能踢进的球,他故意往场外踢,把竺义功给气得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
“可惜啊,这个伢子后来没有联系了……”竺老又轻叹了一声,爱才之心,溢于言表。
竺义功带的这批队员球性好到什么程度呢?有一回去成都赛区,场上比赛快结束了,竺义功让孩子们在场边做准备活动,于是一个个开始花式颠球,跟玩杂耍似的。这一来,场边观众纷纷发出赞叹声,比赛也不看了,都把目光投向这些玩球的少年。
连旁边其他队的教练也过来了,嘴张得老大,一个劲的问竺义功:“你这怎么练的?怎么练的啊?”
就好像日本漫画里那些被打败的反面角色,最后总要带着匪夷所思的表情问一句:“这……怎么可能?怎么……可能……”
竺义功跟这批孩子朝夕相处,带了三年。后来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,他的主教练一职被免掉,那批小队员,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好成绩。
1316队员们的合影
也就是因为这过于耿直的个性,竺义功后来在足协的秘书长职务也被免掉了。当时的足协还是民办单位。
1994年,竺义功提前退休。虽然这辈子并未功成名就,实现多么宏大的足球梦想,但一想到自己为湖南足球做了这么多贡献,也就心安理得了。
退休生活安逸而幸福。三个女儿都很争气,大女儿是注册会计师,二女儿在国家体委研究所做俄语翻译,后移民去了新西兰,三女儿在广州做律师。
来长沙五十多年,竺义功还是不习惯吃湖南菜,太辣,他自己在家做饭,仍然是江浙口味,比如腌笃鲜、葱烤鲫鱼等,口味清淡,益寿延年。
幸福的一家五口
每届世界杯,只要时间不是太晚,都会看一看。今年这届,竺义功本来很看好德国队,但看了三场小组赛后十分生气,他认为整支队伍都被赌博公司控制了,“这哪里是德国队啊,根本就不想往门里踢,有球也不往禁区里传!”
最让他生气的,还是中国足球,简直就是“一无是处”,“足球是所有体育项目里面,唯一一个成绩还不如解放前的项目,解放前我们还拿了四届远东运动会的冠军,解放后最好成绩不过是亚洲杯第二名!”
平时竺义功都不愿意说自己曾经是踢足球的,感觉很没面子。
有一次坐火车,竺义功碰到一熟人,那人一见面就很热情的打招呼喊他“竺老师”,竺义功赶紧小声对他说:“别,别,别提足球,丢人!”
钱志新等弟子们为给竺老师寿宴准备的足球蛋糕
今天,正好是竺老师80大寿的日子,最后,我们祝为湖南足球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爷子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